现代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理论创新的新尝试评傅梦孜新作一带一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波澜壮阔,“一带一路”研究成果收获颇丰。其中,持续性是“一带一路”研究中的冷点、难点,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副院长专著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一书聚焦这一选题,围绕“持续性”,从历史、经济和政治三个学科视角,解读“一带一路”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构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憧憬“一带一路”的光明前景。

作者通过挖掘中外历史文献,采取历史分析方法,不仅复原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而且澄清了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的关系。在历史回顾中,作者重点剖析古代丝绸之路时断时续的问题,以史鉴今,这些历史经验对“一带一路”可持续性仍有重大参考价值。

从经济学视角构建“一带一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是全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作者以“超大规模经济的外溢效应”“价值链延伸与攀升效应”“通道辐射型的区位导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程性”等四个变量出发,寻找四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建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因果逻辑。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规模和体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质量和效益。只有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由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由国内向国外延伸,“一带一路”才能获得持久动力,也才能够赢得合作伙伴的广泛支持。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经济的“质”“量”和“平台”都具备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就不成问题。从政治角度看,“一带一路”是一项宏大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必然产生政治溢出效应,只有获得相关国家政治上的理解、认可、合作,最大可能减少误解、疑虑、抵制,才能谈得上“可持续”。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不断磨合与适应,形成战略对接,达到利益平衡;构成相互依赖,避免过度依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政治两轮驱动、相得益彰的效果,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经济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内生动力,政治是外部环境,也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总的来看,“一带一路”研究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难题,迫切需要跨学科的学术创新。该书从历史、经济与政治的三维视角解读“一带一路”的持续性,但并未对这三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逻辑、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在该书的理论框架下,相信未来有更多地研究成果问世,共同营造出更为广阔的跨学科理论创新空间。

上一篇: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及中日合作前景专访中国现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