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

河滨大楼苏州河畔最具特色的地标建筑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曾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可是还是有许多人在这里,他们靠这条河流生活,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一生……”这是娄烨导演的电影《苏州河》中的开场白,让人对这条河以及河畔的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就在靠近河口的地方,北苏州路400号,伫立着一幢体量巨大的公寓楼,默默地记录下这一切。到今年,她已历经整整80个春秋了。

苏州河对于上海的重要意义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必由一条伟大的河流哺育和滋养:伦敦之于泰晤士河,巴黎之于塞纳河,维也纳之于多瑙河……河流跨越时空,塑造城市。而苏州河正是这样一条与上海命运息息相关的河流。

2009年,专题片《回到苏州河》热播,引发各界对苏州河是否为“上海母亲河”的争论,但无论如何,这条河流在上海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苏州河,古称松江,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华亭府更名为松江府后,松江也改名为吴淞江。上海开埠后,外国侨民沿吴淞江乘船溯江而上,可直达苏州,故称其为“苏州河”。1848年11月27日,上海道台麟桂与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签订扩大英租界协定,西界扩至护界河处(今西藏中路),北界扩至苏州河岸。这是首次在正式文本中,将吴淞江称为苏州河(Soochow Creek )。从那时候起,苏州河的变迁也就成为近代上海历史的缩影。

继英国在上海开辟租界后,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在现虹口区境南部苏州河北岸租地造屋,进而演变为美租界。至19世纪60年代,英美租界合并,后又改名为国际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正是在这一时期,苏州河被重新定义。1855年后,通过韦尔斯桥(Wells Bridge,外白渡桥的前身)、二摆渡桥(1873年建,乍浦路桥的前身)、里摆渡桥(1878年建,四川路桥的前身)的连接,苏州河两岸的联系更为密切,而由使馆、戏院、公园、医院、邮局、教堂、宾馆等构成的繁荣区域就此展开。

河滨大楼之前身

苏州河北岸的蓬勃发展,给房地产业带来空前的契机。著名的犹太洋行沙逊洋行将苏州河边的这块地皮弄到手后,便进行规划建设。当时,石库门里弄住宅正是兴起之时。其特点是群体布局紧凑,相互毗连,成片纵向或横向排列,比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节省占地,又比欧美式洋房造价低,适合大规模出租以换取高额利润,由此沙逊旗下的 “宝康里”、“宝泰里”、“洪福里”等里弄住宅便建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大批难民涌入上海租界,许多北方的旧官吏、军阀、巨商也跑来找机遇。他们带来大量的黄金白银,在上海买房置地,带动地产业。由此,高层公寓,这种在欧美刚兴起的建筑形式也自然出现在热衷追赶世界潮流的上海滩。由于上海地价暴涨,土地极为宝贵,高层公寓可以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以牟取高额租金。上海的高层公寓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进入盛期。嗅觉敏锐的沙逊洋行岂能放过这种机会。1931年,“宝康里”等旧屋被拆除,看准商机的沙逊洋行果断兴建高层公寓,河滨大楼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河畔巨宅的诞生

河滨大楼1931年开建,1935年竣工使用。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为美国近代公寓式建筑简洁风格,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

大楼的设计方公和洋行在业界赫赫有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1916年,该行设计的外滩4号(现为3号)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广受好评。公和洋行就此在上海站稳脚跟,此后到1937年,公和洋行陆续设计了一批颇具水准的建筑作品,成为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建筑设计机构。外滩建筑群中约有10座是他们的手笔。该建筑设计公司现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一般多采用“巴马丹拿”的中文名称。

河滨大楼的设计非常有讲究。由于所用地块面积局促,像一把手枪。设计者巧妙地设计成“S”状平面,呈带状,在“枪把”处划出一个弯式,既解决通风采光的问题,同时“S”形又是沙逊英文名的开首字母,深得沙逊洋行的赞许。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分租给商店,第2层是公司或洋行的写字间,自第3层至第7层均为公寓,底层还建有设备齐全的游泳池。

大楼建成后,因其独特的造型、绝佳的地理位置受到沪上各界追捧。它南临苏州河,隔河与光陆大剧院、新天安堂相望,过河往南走不远就是繁华的南京路。东首紧靠邮政总局大楼,四川路桥、外白渡桥尽收眼底。有水、有桥、有绿荫,环境与建筑巧妙结合,河滨大楼确是名副其实的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而它的英文名称 Embankment building也印证了这点。

上一篇:北京现代国际鼓手节圆满落幕
下一篇:没有了